
编写:李进
朗诵:李进
清代著名的封疆大吏曾国藩,在他的奶妈死后曾制挽联一副: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可以说此联是对天下做奶妈的一个公允的评价。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
眼睛小要睡觉。
妈妈坐在摇篮边,
把摇篮摇……
拨开七十多年的历史云烟,“红色乳娘”深藏功名,朴实得像胶东山野间悄然开放的山菊花。
1942年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胶东根据地遭受了日军频繁“扫荡”和残酷杀戮。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时刻准备行军打仗,孩子无法养在身边,有的只能将孩子送给老乡,有的忍痛直接把孩子放在路边,祈求能被好心人收养……
此时,三百多名年轻女性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项重任——为前线的八路军将士哺育后代,成为了“红色乳娘”。
1942年11月,日寇对马石山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育儿所分散在各个村庄的二三十个孩子都在拉网内。危急时刻,八路军战士掩护群众突围,为了保证突围时乳儿不被子弹击中,乳娘们发动身边群众将自己和孩子一层层围在中间,然后弯着腰一起往外跑,最终跑出了包围圈,乳儿们全部脱险。
这一轮扫荡,几乎村村遭劫、户户蒙难,仅仅一天半的时间,马石山主峰及周边就有503名军民被杀害,史称“马石山惨案”。
读懂了“马石山十勇士”,也就更加读懂了乳娘那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
人民军队对百姓以命相救,“红色乳娘”对乳儿以命相助。在日军残酷扫荡和胶东育儿所艰难迁徙中,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
这是一段战火硝烟弥漫的岁月,这是一份历经生离死别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超越血缘的母子亲情。
1942年9月,东凤凰崖村乳娘姜明真,给自己刚满八个月的孩子断了奶,从育儿所接来刚满月的婴儿福星。
九月底的一天,乳娘姜明真和婆婆抱着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山上,姜明真找了一个隐蔽的山洞把福星藏在里面,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另一个山洞。她刚返回婆婆和福星藏身的山洞,敌机就开始轰炸了。在轰炸间隙中,她清楚地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哭声。婆婆忍不住要过去看看,姜明真忍痛对婆婆说:“娘,千万别过去,要是被搜山的鬼子发现,福星的性命就难保了。”鬼子走后,她扒开洞口,发现自己孩子的手脚磨得鲜血淋漓,小肚子哭得胀鼓鼓的,回家几天后就死了。
又过了几天,鬼子搜到他们藏身的山洞附近,姜明真的一个儿子突然哭起来。为了不被鬼子发现,她用力捂住儿子的嘴,因过度惊吓,这个孩子几天后也不幸夭折。接连失去孩子就像一次次割掉自己身上的肉,姜明真强忍着丧子之痛,把全部的爱倾注到福星身上,一直抚养到四岁,福星才被亲生父母领走。随后,姜明真又先后收养过三个八路军子女,没有一个伤亡,而她自己六个孩子因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夭折了四个。
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们立下“我在孩子在”的诺言,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真情大爱保护着乳儿。
一份承诺千钧重!乳娘宫玉英用奶水精心喂养着龙儿,却苦了自己刚满月的儿子。汉奸向鬼子告发了玉英收养婴儿之事。为救婴儿,玉英痛心将自己亲生儿子交给鬼子。乡亲们误解,大骂宫玉英汉奸。为了保全龙儿的性命,宫玉英忍辱负重,背负着汉奸的骂名,承受着乡亲的指责,十几年,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大。解放后,众乡亲在准备拉宫玉英游街时,却意外地得知宫玉英舍亲救婴的壮举。宫玉英找到了龙儿的亲生母亲,并毅然将龙儿交给她,兑现了自己“有俺在就有孩子在”的承诺。
乳娘王葵敏二十岁收养小政文时,她的第一个女儿刚刚夭折。政文身体不好,王葵敏日夜操劳,常常抱着政文走七八里地去看病。为了给政文治病,她把家里仅剩的一点小米拿去换了药,最后政文被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有人问她“为什么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么好”?王葵敏说:“孩子爹妈是为了打‘鬼子’,他们在战场上流的是血,俺不过是给孩子一口奶吃。”
“母子情深”。解放后,育儿所的绝大多数孩子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当亲生父母来领走时,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育儿所的妈妈,并将她们看做“真妈妈”。妈妈们惜别的泪水抹干了再流,流了再抹,场面感天动地。
“爹娘为我付出了一辈子,我就要用一生来回报!”乳名麦勤的毛学俭,甘心在乳娘身边当了一辈子农民。1955年亲生父母来接他,年幼的麦勤抱着乳娘王聪润不撒手,坚决不走。为此,麦勤的父亲说:“大姐,你把孩子带得这么好,我一百个放心,还是把他留下吧。”王聪润抱着麦勤潸然泪下,为了对得起这份情,王聪润一生没有再生养。
麦勤长大成亲后,王聪润对他说:“麦勤,到城里去找你的父母吧,你得回去尽孝。”在王聪润的一再坚持下,麦勤带着妻子回到了安徽的亲生父母身边。城里的生活安逸舒适,但他心里却一刻没有踏实过。养父母为了自己连孩子都不要,自己这一走,他们将来老了连个烧纸的人都没有……想到这里,他带着妻子又返回乳山,五十多年过去了,在乳娘膝下尽孝,为乳娘养老送终。
同样,乳儿王庆林的亲生父母为他在广州安排好了一切,他一口回绝,选择留在乳山子镇哨里村,一生教书育人,回报乳娘的恩情。
乳儿李建英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乳娘;逢年过节常“回家”看望乳娘;退休后每年都回乳山陪乳娘住上一段时间,为老人洗澡梳头、洗衣做饭,老人逢人便夸“女儿好”……
许多乳儿由于送入乳娘家中时年幼,对这段经历并没有深刻的记忆。而特殊的战争年代里,许多父母也不清楚孩子到底交到了哪个好心的乳娘手中,还有的乳儿甚至早已没有了父母……成年后,越来越多的乳儿加入到了寻找乳娘的行列之中。
乳儿司晓星就是其中最为执着的寻亲者之一。她历经多年寻找,直到2015年,才找到了那个牺牲亲生儿子换来她性命的乳娘姜明真,而老人家已去世多年。
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直住在当年抚养乳儿的老宅子。她就是怕孩子有一天来找,搬走了就找不到了。
乳娘肖国英晚年病重,临走前她一直念叨着乳儿“远落”。如今,“小远落”已经成为1223名乳儿共同的名字。
儿在寻娘,养育恩重;娘在盼儿,舐犊情深。
一份挂在墙上的乳娘和保育员名单,一直在不断拉长——已查访到乳娘信息130人、保育员信息195人。
然而,另一张名单正在不断缩短。目前仍在世的乳娘仅剩6人,有的常年卧病在床。
乳娘们放下自己嗷嗷待哺的亲生儿女,去哺育革命后代,保护革命“火种”,这种博大的爱突破生命界限、超越灵魂。
乳娘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
乳娘,娘,俺的亲娘!
弟弟倦了,眼睛小,
眼睛小要睡觉。
妈妈坐在摇篮边,
把摇篮摇……
雁过留声,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