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罐

作者:佚名
朗诵:刘峰屹
配乐制作:杨银安
图文编辑:荔非苔
合作发布:雅诵网

老茶的念想

阿公的旧茶罐放在樟木柜的最上层,每次取它都要搬来竹凳。茶罐是粗陶质地,罐身刻着 “武夷岩韵” 四个字,釉色早已被手磨得发亮,恰似蒙着一层经年的月光。

我头回看见阿公开茶罐,是六岁那年的一个清晨。罐口刚掀开一条细缝,满屋子便飘起了陈茶的香气。

台南老厝的木窗漏进微光,阿公戴着老花镜,手指在罐口转了两圈,才轻轻拧开 —— 不是寻常的拧,是 “旋”,仿佛生怕碰碎了什么。罐中没有茶叶,只有一小包用棉纸裹着的泥土,土粒里掺着几根褐色茶梗。“这是你太爷爷从武夷山带来的,” 阿公的声音比晨光还要轻柔,“民国三十八年,他揣着这罐泥土渡海,说茶要喝故乡的,根才能扎住。”

后来,我总蹲在竹凳旁看阿公摆弄茶罐。他会把泥土轻轻倒在掌心,对着光细细捻搓,轻声说道:“这土比台湾的土黏,泡出的茶带着几分岩骨香。” 可我从未见他用这土泡茶,只见过他掀开罐盖后,将耳朵贴在罐口,仿佛在聆听里面藏着的声音。有一次,我凑到阿公面前问:“阿公,武夷山是什么样子的?” 阿公顿了顿,指着罐身的字说:“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茶树种在石头缝里。风一吹,满山谷都飘着茶香。”

去年清明,我抱着茶罐回到了武夷山。一进村,便遇见一位老人。他看见我怀中的茶罐,眼睛骤然亮了,开口便喊道:“这是老林家的茶罐!当年你太爷爷离开时,我父亲还帮他装过土呢!” 老人们听了茶罐的故事,执意带我去后山的老茶园。到了茶园我才发现,茶树歪歪斜斜地长在岩缝间,与阿公当年描述的模样分毫不差。一位老人摘下几片茶叶,放进粗陶壶中,沸水一冲,茶香瞬间漫开 —— 那味道,与阿公茶罐中藏着的陈香一模一样。

回程那天,我在茶罐里装满了新采的武夷岩茶。高铁驶过闽江时,我缓缓拧开罐盖,茶香混着风飘进车厢。忽然想起阿公将耳朵贴在罐口听声的模样,原来他并非在听罐中真有什么声响,而是在听故乡的风。这粗陶茶罐,曾装过故乡的泥土,藏过隔海的念想,如今又盛满了新茶 —— 它从来不是普通的茶罐,是阿公那一代人未说尽的乡音,是两岸茶树共饮的一江水。即便隔着这道海峡,我们的根,也能悄悄连在一起。

如今我也常将茶罐贴在耳边,聆听里面的声音:有太爷爷渡海时的浪涛声,有阿公煮茶时的柴火声,还有故乡茶园里,风穿过茶树的轻响。

艺术家简介
刘峰屹
刘峰屹 (朗诵者)

刘强,字峰屹。1994年,“双发杯”第三届全国普通话广播朗诵大赛辽宁赛区金奖第二名;省市主流电台直播节目主持人、记者;原辽宁电视台译制部配音演员。多年从事主持人、有声作品演播的教材编纂及教育和训练。

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配乐诗人」策划团队核心成员、特邀诵读嘉宾。2024年2月6日,入围沈阳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盛京大剧院与法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第118期惠民艺术讲堂央华年度大戏中文版舞台剧《悲惨世界》剧本朗读分享会汉语五人组。并于3月2日成功登台歌剧厅献艺。

雅诵指数:热度 [12.1万],亮度 [2089],密度 [58]
杨银安
杨银安 (配乐制作)

杨银安,原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事音乐工作50余年。1999年,配乐散文作品《蝴蝶的忏悔》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录音师协会,广播节目技术质量评比三等奖。2019年12月在“朗诵网”发表《杨银安朗诵配乐作品集》深受广大网友喜爱。

雅诵指数:热度 [207.9万],亮度 [4974],密度 [418]
我要打分